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工期与控制 >> 正文
主跨138米预应力砼连续梁桥的施工控制
作者:林茹 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12-29 12:01:36
施工控制中要对其进行识别。

  这五类设计参数在同一座桥梁的施工控制中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参数对桥梁结构状态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对设计参数进行辨别,一方面要确定设计参数的实际值,另一方面要辨别对结构状态影响较大的设计参数即主要参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对设计参数的识别,总的来讲,有两种方法和手段:其一,通过现场测量来确定设计参数的值。这主要是结构几何形态参数、截面特征参数和材料特征参数,它们可以通过现场测量方法或试验测量手段来确定。其二,通过结构计算分析来确定主要设计参数,也就是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方法。在这里我们主要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2、现场测试

  为了确保施工控制的顺利实施,施工过程中各项技术参数的准确测定至关重要,它是进行施工控制的必要初始参数,它为施工的仿真分析提供了实测依据,是最终实现施工控制目的的最关键的一步。这次我们主要现场测试的内容如下:

  (1)应力观测:

  在大桥上部结构的控制截面布置应力测点,以观察在施工过程中这些截面的应力变化与应力分布情况。然后把结果及时反馈给设计人员,和计算结果相验证,在计入误差和变量调整后由设计人员分析以后每阶段乃至竣工后结构的实际状态,同时可以根据当前施工阶段向前计算至竣工,预告今后施工可能出现的状态并预报下一阶段当前一安装构件或即将安装的构件是否出现不满足强度要求的状态,以确定是否在本施工阶段对可调变量实施调整。经现场测试,各施工阶段被测梁段的应力值和仿真分析的相吻合,应力变化没有出现异常。

  (2)挠度观测:

  挠度观测资料是控制成桥线型最主要的依据,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每个施工段的断面上上布置五个高程观测点1、2、3、4、5,顺序是从上游至下游排列,间距为6米+5米+5米+6米,控制点3为桥梁中线点,这样不仅可以测量箱梁的挠度,同时可以观察箱梁是否发生扭转变形。在施工过程中,对每一截面需进行立模、混凝土浇筑前、混凝土浇筑后、预应力钢筋张拉前、预应力钢筋张拉后的标高观测。以便观察各点的挠度和箱梁曲线的变化历程,保证箱梁悬臂端的合拢精度和桥面线型。为了尽量减少温度的影响,挠度的观测安排在早晨太阳出来之前进行。以这些观测数据为依据,进行有效的施工控制。由于测量数据太多,现仅将各施工的控制点3从10号块到20号块在预应力钢筋张拉后 理论 标高和实测标高值列于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

  1、理论标高和实测标高最大误差为20mm,理论值和实测值符合较好,在施工不需要调整立模标高,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更好地说明立模标高的计算模式合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2、合拢时两个合拢段理论标高和实测标高均为误差为16mm,它们的相对高差为2mm,两者在同一水平线上,合拢时不需要进行压重和纠偏,可以直接合拢。保证了成桥后桥面线型平顺,与设计相吻合。

  (3)温度控制

  温度是影响主梁挠度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温度变化包括日温度变化和季节变化两部分,日温度变化比较复杂,尤其是日照作用,季节温差对主梁的挠度影响比较简单,其变化是均匀的。因此为了摸清箱梁截面内外温差和温度在截面上的分布情况,在梁体上布置温度温度观测点进行观测,以获得准确的温度变化 规律 。

  (4)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容重的测量

  混凝土弹性模量的测试主要是为了测定混凝土弹性模量E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现场取样通过万能实验机进行测定。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容重的测量是在现场取样,采用实验室的常规方法进行测定。

  (5)钢绞线管道摩阻损失的测定

  在进行钢绞线张拉时,由于管道摩阻会造成预应力不同程度的损失,本测试项目旨在定量地测量钢绞线管道摩阻损失,以确定有效的预应力。

  五、施工控制的措施

  (1)在悬臂施工过程中,对挠度和施工标高进行施工精密测量。

  (2)对悬臂施工实行第三方监测,确保挠度和施工标高的测量准确无误。

  (3)预应力钢绞线在具体张拉过程中,及时向设计人员提供有关数据,以便核对延伸量,同时也是验证预应力有关参数的准确性。实测延伸量和 理论 延伸量符合较好,满足设计要求。

  (4)施工单位应将已经施工阶段的实测挠度及标高等参数提前3天反馈给设计人员,以便设计人员对将施工阶段的标高进行调整和控制。

  (5)悬臂施工按照对称平衡的原则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两悬臂不得出现不平衡荷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