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与居住环境和谐发展的高层建筑生态设计分析探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考试吧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4 12:16:31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屋顶排出。合理的自然通风设计可以降低成本和节约能量。此外,减少对机械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需求可以提供一个健康的建筑环境。使用自然通风的能耗要比使用空调的能耗减少一半,而且减少了维护,以及建筑综合症的发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减少了。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不要设计全封闭的建筑,以减少对空调系统的依赖。

  通过利用封闭的中央庭院或中庭来引入新鲜空气进入建筑内部并提供“预热”,这样可以减少能耗。另外,使用这种中庭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因为中庭的设计将改变进深过深的建筑形式,而在室外立面上开窗,形成良好的的交叉通风。然而,并非所有的建筑都是完全自然通风,实际上冬季应该注意避免过度通风和由于过度新鲜空气降温导致的能量损失。所以,在高层建筑中,混合模式替代通风系统可以作为一种冬季保存能量的方式。

  2.6被动制冷

  被动制冷适用于各种简单的制冷技术,使建筑室内温度能通过自然能源的使用而降低。在炎热潮湿的赤道地区,生物气候的设计技术涉及建筑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以最小量的制冷能耗来换取更舒适的环境。这要求最小化建筑的热量获得,减少建筑外层太阳光热量的获得和太阳光通过窗户的渗透,通过自然通风和其他技术来提供舒适环境。适当的应用一些设计元素(例如建筑的布局、朝向、窗户细部、遮阳装置、通风、隔热和外墙的热系数)能够将室内温度达到一个比室外平均温度更舒适的水平。对于夏季炎热的项目基址而言,被动制冷系统应用的一个前提是当地的建筑生物气候设计,两种方法相辅相成。建筑通过利用各种自然散热口,如周围空气、上层空气、水和地层下的土壤,这种被动系统来降温。每种降温资源都有多种使用方法,从而产生各种降温系统。以下是各种被动降温方法:

  ① 舒适通风:主要是在白天提供直接通风的舒适感;

  ② 夜间通风降温:通过夜间通风降低建筑内部的温度,而在白天关闭建筑,从而降低室内白天的温度;

  ③ 辐射降温:在夜晚通过屋顶散热,或利用特殊的屋顶散热器,用白天的冷能储藏,将获得的冷能量传送到建筑内部;

  ④ 直接蒸发降温:机械或非机械蒸发空气降温,而将湿冷的空气引入室内;

  ⑤ 间接蒸发降温:通过屋顶的蒸发降温,例如屋顶水池降低室内温度而不增加湿度;

  ⑥ 外部空间降温:应用于外部空间的降温技术,如建筑旁的院子。

  3高层建筑室内环境的生态设计

  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室内环境,虽处于比建筑更低的层次,但它与建筑本身之间、与自然环境之间以及室内诸要素之间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整体关系,不可割裂。符合生态原则的室内环境设计,必须处理好室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建筑室内环境作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作为地球总生态链中的一环,它必须与其他各个环节协调发展。生态室内环境设计主要着眼点有两方面:一是提供有益健康的室内环境,并为使用者创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二是保护环境,减少消耗。因此生态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在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周密的考虑。

  高层建筑的室内生态设计同一般建筑相比除了室内热舒适度、室内声环境、室内空气质量等要达到标准以外,可以采用过渡空间与中庭的处理方法作为内外部的过渡空间。这些空中花园以有机形式平衡了建筑硬件和组成部分的无机性,从而达到更平衡的生态系统。除了为建筑提供遮阳,这些中庭还有多种用途:作为紧急疏散区域、种植和园林、用于未来扩大(例如将来增加土地使用率)的灵活过渡区域、将来空间的增加(洗手间、厨房等等)。中庭还可以给高层建筑使用者一个更人性化的环境,使他们走出封闭的办公区域可以直接体验外部环境欣赏景色。这些过渡空间可以保护建筑的“热”边或形成一个重要的景观。不管是布置在建筑中央或是周边,这种多层过渡空间都与传统过渡角色功能相当。这种空间实际上是在半封闭条件下“对外开放的空间”。

  4结语

  综上所述,高层建筑的“生态性”具有实现的意义。对于高层建筑的生态设计,我们应该从城市的宏观层面、建筑本身的营运系统的中观层面、建筑室内环境的微观层面进行综合考虑,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实现建筑与现代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吕爱民.应变建筑-大陆性气候的生态策略[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董位,王建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