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工程,项目,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国际工程,项目经理,房地产,融资,可行性研究,总承包,信息化,代建制,招投标,设计管理,进度,成本,风险,质量,概预算,造价,合同管理,施工组织,监理,工程咨询,保险,劳务,FIDIC,索赔,BOT,PPP,PMC 中国工程管理网,关注工程的策划,建设与运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对城市空间扩张及结构演化的制度因素分析
作者:张京祥 …  文章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9/15 22:10:29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化城市(Entrepreneurial City)治理模式所取代。政府放弃了以往长期采取的福利主义原则,而主张依籁市场机制,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吸引外来投资,即像经营企业样来管理城市,并在促进城市增长的过程中与各种力量结成了多样化的台作伙伴关系,亦即“增长联盟”(Growth Coaliti0n)或“增长机器”(Growth Machine)

  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问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在中国既有的法规与政策体系中,城市空间资源是地方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可以直接干预、有效组织的重要竞争元素,也是政府企业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因而也表现出政府强烈主导、运利色彩浓厚的特点。行政力量依然是地万政府配置资源的最重要方式之,“显现政绩”依然是决定政府行事规则的重要出发点。表现在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中,常常会出现地方政府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规划技术要求,而利用行政指令来直接控制、干预城市空间的正常发展和规律性演化一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地方政府常常需要通过大气魄、大规模的“高起点规划”和令人振奋的“新城”“新区”开发,来向外界展示政府发展城市的信心并期望借此吸引更多的发展资源,由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跃迁;另方面,受到目前地方政府任期制与“显珊政绩”观念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发展、演化过程中常常难以长期延续个稳定的战略意图,而是随着领导的更迭、领导者思维的变化政治与政策的需要而不断发生着大跨度的跳跃,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空间的蔓延和孤状区域的生成。

  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经济与政治利益的需要,短期”、“凸显效益”的经营型规划与行动往往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追求“本届政府经济与政治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城市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成本、负担不断积淀并转移给未来。政府需要借助于市场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经济与政治目的;而市场也期望通过介^公共部门的活动而获得超额的利润,于是政府与市场就结成各种联盟,共同达成“双赢”的目标,这就是“寻租”。城市政府与谁结盟谁在联盟中起主导作用,必然会引起城市空间的不同变化。例如,在现行的“土地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金成为了地万政府预算外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许多城市的土地出让金都占到了地方可支配收^的50%左右),因此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的大规模土地扩张、房地产开发热,事实上是由政府与逐利的开发企业共同推动的。

  4辖区型制度壁垒效应的影响

  在转型期激烈竞争的环境下,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地方政府行为常常演变成明显的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地方行为空间载体的行政区划也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在资源的空间流动中扮演起各种“壁垒”的角色。地方政府之间在空间发展中以行政区划为壁垒形成白勺对抗性竞争,不仅造成了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环境状况恶化等问题,而且导致了城市空间无序蔓延结构难以优化、规模盲目扩张、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严重后果,沿海的城镇密集地区史是如此。

  前几年一些地方以撤县(设区、扩大中心城市市区范围为代表的行政区划调整,成为影响这些城市空间扩展与演化的关键因素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地方政府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达到控制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酌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流向的目的,从而获得更丰富的发展资源、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2002年长三角各中心城市市区面积普遍扩展到2001年兼并前的250%~650%不等)。然而,通过撤县(市)设区仅仅是将市县之间矛盾转化为都市区的“内部矛盾”,体制内生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由于在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许多“新区、“老区”的权利和发展责任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因此实际上在城市各个区z问的空间竞争被进步加剧,在些城市内甚至出现了多个开发区、CBD、大学城并存的怪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经历了行政区划兼并以后,许多中心城市的空间规模得到了又次的快速扩张(图1),而原先期望的空间结构优化却没有相应实现。

        5二元土地制度利益博弈的影响

  中国真正的城市土地制度改革始于2O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互使城市新增土地和转让土地走人批租制的轨道,土地出让悦八也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财政的重要来源。土地使用制度由无偿向有偿的转型,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注八了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地域扩展。市中区和外围郊区的土地优势和潜力在定程度上得到体现:城市中,高地租高地置换而更换至外围地区,城市中心日城区改造运动由此大规模开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